华为的三条“造车”线路。
第一条是“零部件供应商”,华为只为车企提供包括电机、通信模组、芯片、传感器等在内的有关智能化零部件。伙伴有一汽奥迪、奔驰、比亚迪、长城等。
第二条是“Huawei Inside”,简单讲就是“方案解决商”,华为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等全栈方案。伙伴有极狐、阿维塔、埃安等。
第三条是“智选车”,本质上更像是“联合造车”。华为会与车企一起研发、设计、管理和销售,代表就是问界。
看起来华为铺的很广,我丝毫也不怀疑华为造车的思路。但我信不信不重要,车企们信不信才关键。
华为关于造车的每一条产业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猜疑链,彼此难互信。
这就得聊到,为什么国外那么多供应商却能良好生长呢?
自下而上的原因是:各种产权的边界与条款较为清晰,并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双方能在“第三方执剑者”的凝视下安全合作。供应商的成熟度取决于当地对个人权利和财产的保护程度。互有安全感的两个人,才能安心合作。
而什么叫安全感?就是能够惩罚和反击对方的能力。这只能依靠“第三方执剑者”。
自上而下的原因是:行政指导和推广。例如博世于德国、英特尔于美国。
所以,华为的任何一条造车路线,都需要“环境 身份”。
“环境”即有关汽车产业链产权事无巨细的法案或条规出台。“身份”即得到官方的认定和背书。
但这两点都不太可能。
所以,华为目前的三条线路都并不顺利。风会推着人走。华为之前做的是人,这次却想做风。
无奈的是,警惕的车企们觉得它可能是逆风。
华为的构想很完美。但若只抓着完美的构想不放,对自己就是一种诅咒。
-end-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