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位网友,
对华为内部在造车两种模式的分歧,以及小康是否沦为华为代工厂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分享出来大家一起看下,顺便说下自己的观点。
△ 华为参与开发的车型
以下是网友的分析:
关于华为的汽车业务,并不是他们的战略摇摆,而是内部本身在方向上有很大的分歧。
HI模式与北汽、长安、广汽合作的主导是华为的车BU,是以2B供应商的方向来做的,主要推进的人是王军,而
华为智选与赛力斯合作2C的模式,主导是华为终端消费者业务,是余承东来负责的。
△ 极狐αS HI版
初期两个部门分歧很大,任正非最终将车BU也交给了余承东来管,也相当于是选择支持了余承东。
车BU的思路是不造车才能让其他车企接受自己的方案,而余承东显然不愿意把主动权交给别人,AITO就可以看成是华为的车,只有这款车做好了,消费者对华为的技术认可,其他车企才会主动来寻求合作。
△ 余承东发布AITO 问界M5
手机在受到制裁之后,华为终端业务需要一个巨大的市场来造血,如果没有汽车的销售来补充门店的盈利,华为的门店会亏损,甚至可能关门倒闭,这也是余承东一定要拉着小康来做AITO的原因。
华为和小米造车的目的不同,
华为是为了活下去,小米是为了活得更好。至于小康是代工厂的说法我不认同,模式上可以说小康的话语权比较少,但是从根本来讲,AITO品牌属于小康,而不是华为。
△ 华为和小康旗下赛力斯
华为在美国高度关注之下,也不会自己开生产线造车,
小康未来定位更像是荣耀,虽然不是华为,大家都会觉得它的车就是华为的汽车。(完)
就我个人了解到的,目前主流有量的车企,在和华为谈合作时,
还是有不少顾虑和保留的,最大的担心是在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及驱动电机等核心竞争力上失去话语权。
所以就有了上汽集团董事长:“
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壳”的言论。
△ 上汽飞凡R7
华为汽车板块的定位和博世/大陆还不一样,虽然一直重申自己“不造车”,帮助大家“造车”,但后两者明确只做汽车里面的几个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界限画的很清楚。
而华为把驱动系统、自动驾驶、智能车机、整车控制、甚至音箱和热管理系统都做了,体量太庞大了,就差盖个工厂直接造车了。
△ 博世、大陆和华为
能力这么一个庞大的供应商,车厂能管得住吗?搁谁都会犯嘀咕。
大车厂合作有顾虑,那就利用自己现成且强大的HI系统能力,来给小车厂赋能(他们巴不得呢),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销量略逊色的北汽,金康赛力斯等HI版车型。
△ 不造车,聚焦ICT技术
诸多和华为合作的车厂中,
小康是个例外,赛力斯SF5被放到华为门店开卖,新品牌ATIO和新车型问界M5更是直接由华为来发布,
这种去小康化,多多少少会让人感觉小康沦为了华为的代工厂。
但实际上AITO的品牌所有权还在小康手上,经营权也在小康手上,
说小康是华为的代工厂,倒真不如是华为的“荣耀”更合理些。
△ AITO 问界M5外观和内饰
上面网友提到的,"余承东扩展华为汽车业务的ToC策略,只有AITO 问界M5这款车做好了,消费者对华为技术认可,其他车企才会主动来寻求合作",还是很有道理的。
除了AITO,还有和长安、宁德时代合作的阿维塔,
都应该视作华为在被封锁之下,试图参与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尝试,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厂商,绝对不会错过
智能汽车这么一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的机会。
△ AITO 问界M5发布
从极狐α的寄养,到赛力斯SF5的领养,再到AITO问界M5的干儿子,这一路能看出华为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自家的汽车业务,在C端产品上合理化呈现,还是挺不容易的。
根据问界M5发布后的订单量看,这种“借腹生子”的策略真的有望走出来。
从华为汽车业务的整体布局来看,也是冲着自己造车去的。
2024年是个重要时间点,苹果和小米等手机厂商的首款车型都会出来。
从个人情感上,
真希望华为自研自产的华为牌智能汽车早日上市!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