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华为造车,本来不太想说,但最近太多人在问我,所以今天还是忍不住斗胆说两句。
2、华为造车是怎么回事?主要看3句话:
1)3月8日,一个事件引爆关注:“AITO问界”改名为“HUAWEI问界”。一时间,沸沸扬扬:华为,造自己的车了?
2)3月 31 号,华为内部发布了《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签发人是任正非。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明确回应:“华为不造车,只会帮车企造好车。” 华为的态度,真的这么明确吗?
3)4月1日,负责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余承东在论坛演讲中,又说了一句话:
“美国日本德国的国际巨头企业不会用我们的方案。
新势力,今天李斌和李想都在现场,他们也有他们的追求,也不会用我们华为的方案;
还有传统车企,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和我们合作。
那么,我们华为的东西卖给谁呢?”
3、车企都不和华为合作,如果再不造自己的车,华为的汽车业务怎么活?这,是余承东的困境,也是华为造车的困境。
4、要解开这个困境,首先得弄明白一个让很多非业内人士困惑的问题:堂堂华为,为什么会让很多车企选择“不合作”呢?
5、时间回到2019年,在经历了谷歌封杀、安卓排挤、芯片断供后,华为推出了自研的手机系统:鸿蒙。
6、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华为官微还没说什么,很多网友已经自发跑到了其他手机品牌的微博下面留言:“你们什么时候用鸿蒙?”“难道宁愿用人家外国人的东西,也不用中国自己的?”
7、民众,想帮华为。这无可厚非。但当支持的方式变成“不和华为合作=不爱国”时,华为,反而被误伤了。
8、为什么?为什么民众的声援会帮倒忙?你就想象这么一件事:如果有一天哪个公司和华为谈合作,说“你再便宜个30%我才买,并且如果服务不好我就换安卓”,正不正常?
9、太正常了,合作不就是谈这些吗?但,如果这事儿被炒作到网上,被大众知道了,会怎么样呢?只是一想,合作商都得脑仁疼。谈判桌前刚坐下,什么都还没开始,就已经在舆论上落了下风,输了一截。
10、怎么办?小米、VIVO、中兴…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都选择了:不合作。一晃4年,依然如此,连荣耀手机出厂时都没有搭载鸿蒙系统。
11、时间拨回2023年,华为问界横空出世。华为依然在寻求合作。和把系统卖给所有手机的鸿蒙一样,这次华为问界的智选模式,也是想把汽车的相关解决方案卖给所有车企。华为想做的,是一级供应商。
12、什么是供应商?我举个例子。都听说过特斯拉,但你知道特斯拉的刹车,是谁做的吗?很多都是由一家德国公司BOSCH做的。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BOSCH不卖车,但却可以把刹车卖给所有车,安安静静地成为世界500强。
13、华为能不能成为第二个BOSCH呢?那要看车企买不买帐。现在,不妨再跟车企一起,坐到谈判桌前。华为说,你看,我可以提供很多核心的软硬件技术,我还有很好的营销和渠道能力。我们合作,可以帮你把车卖好。你信不信?
14、技术、能力、质量…都不是问题,我也许信。但是,万一,你以后还打算做自己的车呢?到时候你做车我也做车,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自己部门之间吃个饭的功夫就互通有无,比我提前用上新技术?关键时刻你又会不会忽然给我断供?……
15、用你的汽车解决方案,和你的汽车品牌竞争,那还能确定是一个起跑线的竞争吗?说得严重一点,我不就被你卡脖子了吗?
16、不想被卡脖子,怎么办?早在2021年,当被问到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时,上汽集团就曾公开表示,不会与华为合作,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17、不想被卡脖子,所以不合作。这是来自2021年的回答,也是2023年的。那怎么才能扭转局面,促成合作呢?
18、华为需要做一道证明题:“如何让合作方相信,我不会造自己的车,所以不会有卡你脖子的可能。”
19、这道题怎么做?显然,靠发文声明,是不够的。 因为文件,是会过期的。华为发布的《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文件期限为5年。虽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这是因为 “我们的文件期限只有5年,到期前再出个文件,继续不造车。” 但,说了大家就一定会相信吗?
20、太难了。有没有谁解出来过?还真有,三星,一边做手机,一边做手机屏幕玻璃的三星。解法也很简单:因为作为三星的合作方,如果不买三星的玻璃,我还可以买康宁的大猩猩玻璃,我不担心你断供。但,面对华为,你担不担心?
21、曾经有个公司创始人,和我说:面对华为,他很担心。但这个担心,和货无关,和人有关。这是什么意思?
22、关于华为,我一直很钦佩,也写过很多关于华为的学习和思考,比如价值观,比如管理制度。其中,华为的KPI文化,非常强烈,很难不被注意到。因为强烈,所以才能打造出一个拥有狼性,可以打胜仗的团队。但,也因为强烈,有时导致张力太大,基层为了达成目标,可能偏离价值观,动作变形,从而具备了很强的进攻性。
23、对外,这种进攻性,可以帮助华为在面对谷歌、安卓、苹果竞争时,成为不屈的战士,民族的脊梁。但当这种进攻性,刀刃向内,发挥在与业界合作的场景时,就可能伤人伤己。
24、比如那位公司创始人,就曾在与华为的一个小队伍谈并购时,经历过一个“五雷轰顶”的体验:小队伍来了,和他聊完后,还和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又聊了一轮。小队伍走后,那几位联合创始人告诉他,对方和他们聊的不是并购,而是策反,也就是想绕过并购公司,直接把几个核心成员挖走,另起炉灶。
25、一身冷汗,从此忌惮。这就是一次偶尔的动作变形,带来的效果。这种事,是华为高层的本意吗?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很大可能这件事华为的高层都不知道。但哪怕一万次里只变形一次,也足以让很多业内人士,心生忌惮。
26、民意的压力、竞争的顾虑、KPI带来的进攻性…顾虑多了,合作就少了。怎么办?
27、华为的选择有2个:不造自己的车,造自己的车。
28、华为问界,是华为现在做出的选择:“不造自己的车”。通过建立起华为和少数几家车企的合作,发展出一个生态、一种联盟。而华为自己,也变成这个生态里的一环,发展成一级供应商。
29、这条路能不能跑通呢?一个关键就在于,华为能不能成功重塑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让所有合作方卸下一重又一重的顾虑,重新相信,华为造车,于我无伤。
30、这事儿,挺难。一份明确的《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一段来自高层的声明,还远远不够。华为可能还需要更彻底的内部重构和外部重建,比如对内部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的变革。
31、如果做不到呢?如果大家还是不相信,不合作呢?华为还有另一个选择:造自己的车。
32、祝福华为。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