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例子,就是2023年8月,深蓝与华为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两个合作都是品牌级合作,但两者仍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三方原始股东共同搭建技术与品牌;后者则为先有品牌,后寻求与华为合作,希望依靠后者技术赋能,强化深蓝品牌的技术竞争力。
与外界舆论认识的稍有不同,华为的技术赋能,所谓智能化是表象,实际上是建立在MDC基础上的智驾域、智舱域、车身控制域和动力域的算力布局。用于处理高密度数据和复杂任务上计算能力的有效利用,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长安与华为合作的关键技术点。
引望与Newcool
在品牌合作之上,双方企业集团,对合作的大框架,为形成长效合作达成一系列共识。那就是股权合作,这是为实现长期战略合作,而必须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股权合作可能比较复杂,到今天外界也未能一窥全貌,而两家内部,就合作机制,如何覆盖所有合作事项,还在进行梳理,可能仍在谈判中。一句话,真正外界想知道的股权合作细节,并未释放出来。
1月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长安与华为的新合资公司,暂定名为“Newcool”, 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七大领域。目前双方正在推进交易合作细节,包括新公司挂牌成立等内容。
而在此之前的2023年11月,华为方面透露,将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华为车BU将被剥离,即从华为旗下的业务单元,成为独立运营的子公司。
1月16日,华为所称的新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成立,华为100%独资。注册的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引望”大体上就是华为车BU的业务线。
华为还特意说明,“引望”将邀请更多伙伴加入,成为股权多元、技术开放的平台。
外界对引望和Newcool是什么关系,有很多猜想。有人认为是同一家公司,也有人认为投资结构为母子公司,即引望向Newcool注资并转移技术资产。从技术资产的范围来看,两者不同,引望有硬件业务,而合资的Newcool现在没有太多信息,“智能化”是否为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纯的软件赋能,不得而知。
我们倾向于引望的独资状态是暂时的,即引入长安资本之后,变身为合资公司,还要继续预留一部分股份,等待新的合作伙伴加入。但长安在这家新公司里面当二股东,没有什么疑问。
这家合资公司,主要用于对华为合作伙伴的技术赋能,而对长安投射的技术资产,是重中之重,也是内容和权限相对确定和丰富的,这就能解释长安为什么在合作的车企(名单尚未敲定)中间占据大部分股份(不超过40%)。
长安的三重角色
这样分析下来,引望可能是股权多元化之前的公司。在这个合作框架里,华为对长安有承诺:一个是不从事整车业务;另一个是不从事新公司里面的业务。
前者是华为经历过内部争论之后对合作客户的战略承诺,不止针对长安。而后一个承诺,虽然也是针对所有潜在客户,但当前就是针对长安所做的,华为剥离车BU之后,不会另起炉灶,在华为体系下再做汽车业务,即华为直管之下,要将汽车业务彻底剥离和独立。
这是展示合作诚意、营造战略互信的长期举措,在合作期间不会更动。在引望成立之前,有消息称华为合作的第二大股东是重庆国资委。但据现在的消息,尚未出现足以支撑这种说法的官方信息。
不管引望和Newcool的关系如何,在新合资公司内,长安汽车同时扮演技术合作方、供应商和采购客户三重角色。长安基于对长期技术合作的信心,有大量资金注入(取决于具体股权分配方案)。如果面对其他客户及股东,长安的技术合作方的角色更为吃重,这意味着长安汽车技术团队,要融入到新技术平台,并在研发迭代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也就是说,长安汽车旗下诸品牌,阿维塔、深蓝,固然是技术“受方”,但随着长安集团的研发团队逐渐介入和融合,在项目牵引下,长安也将成为技术“供方”。这对于长安的技术迭代能力有相当大的好处,因为技术迭代过程中,用户越多、产品数量越大,收益越高,而边际成本几乎不变。将长安-华为和其他合作伙伴的朋友圈扩张,形成利益共同体,对长安是长期有利的。
长安汽车与华为选择了HI模式合作,是基于双方利益的最大重叠而设计的模式。在技术有效投射的前提下,长安也保有了品牌独立性和护城河,原因是产品的基础设计和品牌运营,都是长安来做。就像旗下有三个新能源品牌和一众混动化车系一样,长安有能力做出子品牌区隔,自然也有能力做出与外部品牌的区隔。
不管从哪一个维度看,长安与华为的合作,才刚刚开始,但布了一个很大的局,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平等合作的前提下,长安与华为合作的深度,也几乎无与伦比。双方正在协商,如何将框架具象化,才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强有力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
树立了如此高目标,必须长期合作才能有望达致。双方未来几个月,将就形成中国汽车产业的“火车头”而紧密协作。至于某些舆论担心的战略互信问题,实际上是共同做这一切的基础。眼见一座大厦正拔地而起,只因为自己没有亲眼所见,就要追问“有没有打地基”,未免有点杞人忧天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