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长安汽车股价突然冲击涨停板。据传,长安汽车将以3000亿元入股华为车BU,后者估值接近万亿。不过很快,双方均否认这一消息。
然而在11月27日下午16:30分左右,长安汽车正式发布公告称,公司在11月25日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
“经双方协商,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公司拟投资该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支持目标公司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产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产业领导者。”长安汽车公告中写到。
与此同时,华为汽车官网也发布《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一文,里面详细披露了华为和长安双方合作的一些概况,包括双方出席签字仪式的领导都是“顶配”,并且各自领导的发言也展示了双方对此次合作的大概想法。
华为推出HarmonyOS NEXT以后,就意味着华为将完全脱离现有的安卓系统——当前的HarmonyOS是基于AOSP安卓开源项目——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可控,并且不会受到欧美专利影响的全新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能够打造HarmonyOS NEXT,就能够帮助中国车企拥有自主可控的车辆底层操作系统。因此华为选择长安汽车的理由也就更多了一重。
Part 3:问界和智界的不放弃当然,华为和长安宣布签署《合作投资备忘录》之后,大概最震惊的还是赛力斯。
赛力斯在11月26日深夜刊发了一篇《情况说明》,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目前赛力斯已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及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公司正积极论证参与投资与合作的相关事宜。”
只是这段话对第二天赛力斯的股价并没有起到太多作用。11月27日早上开盘,赛力斯股价一度下跌超过7%,直到临近中午赛力斯和华为共同宣布新问界M7订单超过10万辆,才逐步让赛力斯的股价收回失地。但是近段时间赛力斯多多少少也受到了长安和华为深度合作的影响,股价已经从最高的99.97元下跌至目前的76.09元。
到底鸿蒙智行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关系如何,已经上市的问界和还没有上市的智界这些品牌会否成为“过去时”?这些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有华为拥有唯一解释权。
余承东在赛力斯收盘后专门发布了一条微博,其中除了提及问界M7订单超10万台之外,还专门解释了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模式。
“鸿蒙智行是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全面、最紧密以及最深入的模式,有最先进的华为智能汽车创新技术加持,智能体验最优。
赛力斯是我们鸿蒙智行模式里合作最早、合作最深的车企伙伴,华为将继续与赛力斯一起,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一个又一个十万辆!”余承东写到。
可能其中的微妙之处在于:当初奇瑞在打造全新一代纯电平台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在2023年能够打一个翻身仗。
Part 4:华为车BU能够成为“智能界博世”吗?这次关于长安和华为合作的另一个思考方向是,大部分人认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独立,意味着华为将延续之前提出过的他们想做汽车界的“博世”,只不过聚焦于“智能汽车”领域,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交互等解决方案。
事实上,这一逻辑也是合理的。
华为现在已经切入到了包括电驱动、功率模块、底盘控制、激光雷达、车载芯片、算力芯片等等更多硬件领域,而且相比于海外供应商,华为在软件领域的整包解决方案也更适合中国市场。
按照这次华为剥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策略,作为独立公司的车BU可以更深度的切入整车企业的业务,不用担心车企的态度。作为一家独立的零部件公司,车BU已经几乎不太可能造车,而华为总部没有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些业务之后,同样也没有机会造车。
这样一来,车BU这家新公司将可以纯粹按照Tier 1级企业的标准做法来销售硬件和定制化软件。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出,合作公司不用担心华为自己会拿到首发,而是可以通过合作谈判来获得最新技术的使用机会,达到最大限度的共赢。
驾仕派的另一个观点是,随着华为剥离车BU,其实会带来“华为技术去魅”。
原因是,如果当只有华为的车采用华为技术时,大家会认为华为汽车拥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但也必然会被局限于小众领域。然而当所有车企都可以用华为技术的时候,华为技术本质上就“去魅”了——华为技术从智驾到座舱,可以给到任何车型上,华为的车并没有独占性。
对华为而言的好处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规模量将会上去,可以更加快速迭代,不断用新技术“吸引”更多车企使用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鸿蒙智行、长安、吉利这些车企的竞争差异化反而不在于谁先用华为技术,而在于谁的技术整合做得更好——这又回到了汽车行业最开始的竞争方式。
即便是华为依然有“鸿蒙智行”,但是很大程度上“鸿蒙智行”也类似于一个技术整合企业,整车制造企业属于底盘层面的ODM,车BU则是类似于索尼、高通这样的核心技术供应商,最终由华为整合到一起、放到自己的渠道销售。
这样来看,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就越发像是手机、电脑行业。可能旗舰产品自研程度更高,但是中低端产品完全就是技术整合的产物——过去燃油车时代还要竞争发动机和变速箱,电动时代则完全可以靠外部采购。差异化甚至就只是在造型、底盘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区别,而消费者更看重的,也只有非标化的部分。
比如长安的入门车和江淮的入门车,在功能体验上没有任何区别,完全就是看谁的品牌认知更好、渠道更广,而非产品本身的技术差异。这就和手机当前的红米、荣耀、OV之间的竞争类似。
毫无疑问,当智能汽车行业的整体逻辑开始接近手机行业之后,华为作为“智能汽车界博世”的设想就能够实现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华为已经出牌,长安也已接招,那么吉利和它的星际魅族、长城和它的毫末智行、上汽和零束软件,这些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我的猜想是:谁能够把外资车企绑定到一起,让自家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先走到海外,谁就有下一场的决胜之机。
文|JackieLXX
图|网络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