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动作越来越大了。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车联网白皮书》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华为主要参与的是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市场和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250亿元和103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将超过 21%和15%。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华为凭借自己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和品牌影响力,华为汽车业务在2025年实现盈利是有其合理性的。
对华为来讲,当务之急还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帮助合作伙伴卖出更多的车。
各种形式全面开花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基础合作模式,华为以零部件商身份参与合作,包括售卖鸿蒙操作系统、域控制器等软硬件;
二是HI模式,华为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三是智选车模式,不仅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还深度参与整车设计环节,关键还提供自家门店作为销售渠道。
华为依托这三种模式,已经和30多家新能源车企达成了合作,设计的车型超过了100多款,华为俨然化身成为一家超级供应商,利用自己强大的产品实力在汽车设计、制造乃至销售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
从执行效果来说,智选车模式最赚钱。华为既可以赚零部件的钱,还能与经销商分渠道的利润。
目前智选车模式正在大范围推开。华为已经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以及极狐汽车等品牌正在推进智选车业务的合作。其中,与奇瑞汽车至少有两款车型的合作,与江淮汽车也有至少一款车的合作,而在和极狐汽车合作HI方案之外,也同样会有一款智选车的合作。
按照此前华为内部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以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车型为例,每卖出一辆车,华为能拿到约2.6万元。而在这10%中,据说有20%是华为的技术授权费用,80%是渠道的经销费用。
智选车模式虽然最赚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车企都喜欢被第三方“控制灵魂“——上汽董事长陈虹和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就表达类似的观点。
但是想要迅速把盘子做大,显然第一种模式更具备推广性,更容易被那些有广泛知名度的传统大厂所接受。
华为和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可以列为第一种和第三种合作模式的范畴。
因为电动车时代的供应商,提供的不仅是单一的零部件,而是一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比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机系统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级供应商的赚钱能力也很惊人。据大陆集团2021财年财报显示,集团销售额共计338亿欧元(约250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净利润为15亿欧元(约111亿人民币)。
既有钱赚,产品又能得到推广,华为何乐而不为呢?
华为并不是一家独大
帮助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好地造车,这个思路没有错。但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并不少——华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比如智能驾驶,比亚迪就选择了百度。在这个赛道里,聚集的玩家并不少,实力都很强大,不容小觑。比如mobileye、小马智行、大疆、宏景智驾、福瑞泰克、毫末智行等。
资本对这个赛道同样看好。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国内智能驾驶相关领域涉及40多起,累计融资超百亿元,范围包括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芯片和激光雷达等。
传统车企也没闲着,广汽、上汽、北汽等车企就专门成立了相关基金进行布局,宏景智驾背后的股东便有上汽的身影,福瑞泰克背后则有吉利、上汽、北汽的身影——看来大家都不想被控制灵魂。
智能座舱最核心的就是车规芯片,它负责处理汽车包括车载导航、车载娱乐、车载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的信息。在这个领域,高通是头部玩家,跟高通合作的汽车厂商包括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零跑等,此外,华为还面临着三星、地平线和瑞萨等公司的竞争。
还有汽车云数据处理方面,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虎视眈眈,可以说华为并不是一家独大,方方面面都在面临着竞争,市场就是这样,有竞争才有进步。
百姓评车
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的迅速普及,让国内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华为也在重新定义供应商的角色,无论未来发展的结局怎样,现阶段扩大朋友圈这个思路是对的。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