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塔11正式上市,让华为再次站到了幕前,这也是华为高管站在聚光灯下呐喊助威的第三个品牌。
至此,我们也看清了
华为汽车业务三种模式: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上,后两种模式正在全面推进。
双线并进 一条线,智选车模式已经在问界上实现,全面介入从制造、设计,到营销、用户体验。虽然华为两字拼音没有出现在车尾中间,但华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改造了小康的制造体系,又将问界车在华为门店亮相销售就已经告示天下,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揭开最后一片透明的面纱而已。
另一条线,以华为HI模式介入汽车制造,最初在极狐阿尔法S身上的亮相已经引人关注。到此次阿维塔11的上市,华为HI模式的第二款车也算正式亮相。而明年,和广汽埃安合作的第三款车也将发布。
两条不一样的路线,带给华为的效果是一致的,扩大自己在汽车圈层的份额。以车为载体,打的是终端市场的份额。以解决方案为载体,打的是前端市场的份额。怎么算,华为都不吃亏。
虽然目前来说,两条路线的表现,问界的效果更好一些。问界M5已经累计交付超过1.5万辆。对于一个之前不知道几线的车企赛力斯,在华为BUFF的加持下,可以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但极狐的市场表现如何,我们也都看到,加上华为合作的只是部分车型,消费者会不会冲着华为去买极狐的车呢?反响并不积极。
阿维塔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一是因为全新品牌,二是全国销售网点目前才布置了十个城市,虽然目标在年底新车交付时要布局110座城市,但仅仅不到5个月的时间,这绝对是一种挑战。
对于新品牌来说,因为销售网络问题而在第一时间就倒下的先例不少。所以,阿维塔的挑战其实要从年底才开始。现在,只不过是给消费者灌输品牌印象阶段。
看远一点 其实,不管是问界也好,极狐也好,还是阿维塔,他们的智能化体系都有华为的身影。如果要继续按照华为所说, “
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那么它的ICT技术必须得到持续升级、扩展、应用。
从2020年10月30日,华为在上海首次发布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伊始,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进入就变得愈发猛烈。
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整个解决方案就是为新造车智能化全盘考虑,这也可以看作华为曲线造车的方式。而且,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帮助一些新品牌新车型缩短开发周期;另一方面,也让华为进入了更多品牌与车型,而更多的实际应用数据收集,也能让华为持续对解决方案进行升级与完善。
所以,不管哪条路线,只要有车在用华为的产品与技术,它都是受益的。而且据说华为还将与更多的车企进行合作,笔者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天智慧交通中的V2V模式需要实现跨品牌与车型的互联,同一个技术供应商是不是更容易实现?
再看远一点 华为从通讯产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而小米也在造车的过程中。在各种科技企业都在造车的同时,造车企业也想要造手机,蔚来就已经宣布了这样的计划。
在笔者看来,这种所谓的跨界破圈,其实目标就是一个,用系统打通不同平台,最终构成一个品牌智能生态圈。从手机到便携式穿戴,从电脑到车机,从住宅智慧家电到移动智慧载体。当这个生态圈构建完成,要将一样东西充分发挥其智能功能,不就只有在它这个生态圈里面吗?
这一点,也许华为还不明显,但小米已经走在前面了,你去小米专营店逛一圈,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这一步步地前行,智能汽车显然不可缺少。而电动车发展到现在,你会发现,大家都在比拼AI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确,全面推进智能汽车离不开电动车的普及,而当智能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控制车里每个部件时,那么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代就到来了。
当然,你可以往更深层次去思考,在这里我就不说了。
所以,当那些造车新势力还远没有实现盈利的时候,华为、小米之类的科技公司强势进入汽车行业,是钱多的烧得慌,还是真正有其他布局,在我看来,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汽车已经逐渐不是一个个独立载体了,当它成为整个智能化网络中的一份子后,会有很多新方式逐渐到来,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习惯。比如已经出现的所谓包月包年的功能选择,也许我们现在会痛骂、拒绝,但几年后呢?十几年后呢?看看你手机中每月自动扣款的各类音视频APP,你不就已经习惯了嘛。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