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特斯拉及其他”之后,未来两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华为系及其他”的时代。
上周,关于华为智能汽车业务调整的消息,此起彼伏。
先是,打破了华为高管“华为不与车企合资”的言论宣布,将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备忘录,合资公司的具体模式是这样的,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简称“华为车BU”))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拟出资获取新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质疑“华为不造车”,那就是你格局小了;如果说华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电动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那也说小了,其实华为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华为系及其他”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那些改变?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如何在“华为系及其他”中做出选择?《大家车观察》请来了大家车新能源KOL大师兄一起梳理了一下华为智能汽车业务近四年来的走势。
先说大的框架。众所周知,华为现在的汽车相关业务是分成了三大部分。一是Tier1零部件供应模式,二是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三是最近推出的鸿蒙智行,也就是原来智选车模式的升级版。
再梳理一个时间轴。2019年5月,华为确认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即“华为车BU”)。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华为早就是汽车界的零部件供应商了,伴随着华为车BU的成立,由此开启三种合作模式时代。
一路走来,华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023年华为正式发布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新战略,原来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并且首次以“鸿蒙智行”的身份参加了2023广州车展。
接下来分别说说具体的合作模式。
零部件供应模式,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向各个车企卖零部件。很多人不知道,华为除了智驾和智能座舱的软硬件之外,三电技术也很厉害的。像智界S7上面的DriveOne 800V碳化硅驱动电机,最高转速超过22000转,这对冷却能力就是很大挑战。
再讲讲HI模式。这是华为最先提出的一种合作模式,就是车企独立负责产品的设计、定义、生产和销售,技术上由华为提供全栈解决全套方案。所以也叫HUAWEI inside模式,也被称为是“灵魂附体模式”。
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阿维塔11和12都是这个模式下的产物,所以车身上有红色的“HI”logo。但现在北汽已经退出了HI模式,升级变成了最新的鸿蒙智行模式。也就是说,现在就只有长安一家采用HI模式。所以大家看到的阿维塔12,智舱、智驾和电驱都是华为的,但设计生产和销售都是长安自己搞的。
上周宣布的华为与长安成立的合资公司,其实就是承担原来华为车BU的职能,负责技术研发和零部件生产销售的,从过去华为自己“玩”,变成和参与投资的企业一起玩。这即将是未来华为系的大基盘,可以说是“华为系大家族成员”。
此前,在华为内部的划分中,Tier1和HI模式由车BU主导;智选模式由华为消费者BG团队主导,也就是华为终端。
所以说,上面提到的江淮汽车签约方是华为终端。这就来到了第三种模式鸿蒙智行,智选车的升级版。在这个合作模式下,合作车企基本上只负责生产部分,产品定义、设计、销售等都是华为主导,也在华为的渠道销售。
相比前两种模式,这可以称得上是”华为的亲儿子”系列。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5、M7,和奇瑞合作的智界S7都属于鸿蒙智行。还有最新签约的江淮也是鸿蒙智行模式,首款车据传据说是一款高端MPV。
综上所述,未来的华为系有个共同的特点——必须是其品牌下的高端车型。不同之处在于,用一个不太严谨的说法,三种模式的“含华量”是依次递增的,体现在华为参与的深入程度不同。
比如,只要提到“鸿蒙”两个字,消费者就会想到华为;“买了N界,就等于买了华为”。除了问界和智界外,据国家商标局显示,目前华为还申请了慧界、享界、揽界、郝界、和界、轩界、腾界等商标,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含华量”最高的汽车新品牌名称。
此前余承东指出,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先帮助车企卖100万辆车。此番业务调整,业界普遍认为是拿技术换资金。其实我更愿意把华为的举动看作是开放与共赢。2025年BBA等多家国际巨头将集中发力,这个时候中国品牌需要抱团,不仅是抱团取暖,更是抱团蓄力,成就伟大的中国汽车品牌。
华为有这个能力做好火车头。截至2022年,自华为车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
华为已经提速。小米,你呢?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