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圈到汽车圈,华为、小米中门对狙。
手机是一个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领域,从用户角度出发,2000块钱买的手机如果不好用,半年之后可以换掉,甚至可以立马换掉。
价值低、出手快,制造门槛低、功能要求相对单一、产业链成熟都是优势。
科技企业本身想要生存,就要依附资本。所以我们看,新势力企业的定价都非常高,动辄30万以上的价格,其实就是在和资本做朋友。
2023年,比亚迪取得了302万销量,其销量排名前五的车型分别为宋、元、秦、海鸥、海豚,都是典型15万以内的产品,中国电动化、智能化的真正推动力,都在入门工薪阶层市场。
为什么不选择和工薪阶层做朋友,原因就是科技、新势力企业无比需要资本来支持,造车的高成本是小米乃至华为无法承担的。
科技企业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注入的是新鲜的血液,但不能成为主导,核心原因是无法满足真正庞大的群体需求。汽车板块需要考量的面太多,而且对核心技术有极高的要求,不是和供应商搞好关系就能完成的。
举个例子吧。
变速箱板块,燃油车时代的巨头是丰田爱信,丰田既给国内市场提供变速箱,自己也用,能把丰田变速箱用到极致的只有两家企业,一家是丰田自己,一家是马自达。
变速箱给你了,你无法自我调试,换挡逻辑一塌糊涂,底层软件不给你依然做不好。
的确,电动化时代是大采购模式,甚至白车身和核心三电系统都可以通过直接采买获得,但如何做好安全性、三电系统的电耗表现,依然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用户反馈。
所以,没有造过车的科技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摆出夸张的营销方式,加上罗列出来夸张的配置,来获得用户的注意。
但换车的成本不比手机,人均可支配中位数不足4万,大量消费者买车之后是无法承担换车风险的,一旦遇到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不能像换手机一样“说换就换”。
纵然科技企业造车比较新颖,能够为汽车板块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如果真要买,我还是推荐用户选择一台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
无论是什么车,它都应该先是一台安全、稳定、舒服的车,其次才是科技、大屏、语音系统流畅的产品,让手机粉丝哄抬汽车领域价格,属于偷换概念。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