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说法,蔚来、小鹏和理想这三家新势力巨头,从销量、市值、影响力方面来看,称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引领者,Tesla、BYD和AITO三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隐隐有成为新巨头的趋势,并将其称为汽车行业的“BAT”。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被冠以“BAT”之名备受推崇,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百度逐渐掉队退居二线,市场上很快就有了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的“TMD”,成为市场的新宠。但随着滴滴的黯然退市,这些互联网时代的神话彻底落到了凡间,而资本的暗流却从未停歇。
智能汽车的兴起,将蔚小理推向了万众瞩目的C位,不过确如他们所说,蔚小理目前的体量并不足以成为BAT那样的巨头,在交付量、市场影响力方面,这三家车企还处于起步之后的上升期,尤其是这两年,蔚小理的交付量破纪录,未来汽车市场上必有其一席之地。
而特斯拉、比亚迪、AITO这三家被称为新“BAT”的车企,前两家基本上没什么问题,AITO不禁让人一脸问号:为什么是它?
01
AITO终究姓赛力斯,而不是姓华为
作为赛力斯汽车旗下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AITO在今年3月交付以来的表现确实强劲,花了半年时间单月销量破万,截至11月份,AITO问界共交付了6.6万台新能源车,这个成绩虽然比不上突破10万台的蔚小理、哪吒、零跑等品牌,但也相当不容易了,毕竟是之前没什么市场声量的赛力斯的子品牌。
但AITO的成功之处,在于华为的深度参与。通过华为智选车模式,AITO不仅成为华为线下门店第一批入驻的汽车品牌,更是获得了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渠道营销等各方面的支持,问界车型一度被人当做“华为汽车”去选购。可以说,华为技术加持才是AITO晋级主流新势力品牌的最大功臣,单凭赛力斯汽车根本无法促成这一质变。
华为成就了AITO的销量,AITO也让华为智能汽车业务顺风顺水,刚刚与BBA、保时捷签订专利协议的华为,其技术储备已经获得了全球主流车企的认可,接下来华为要做的就是复制AITO的成功,不断壮大自己作为供应商的“朋友圈”。
目前华为已经在与其他车企筹划推出智选车,如奇瑞、江淮等。此前也有消息称,华为与长安合作推出的阿维塔11也将进驻华为门店,这些对于AITO而言,并不算是好消息。
AITO相当于华为初入汽车行业打造出来的标杆品牌,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推出新能源品牌,并采用华为解决方案来“贩卖”华为技术,随着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越来越多,显然AITO就不再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品牌了,未来会出现多个AITO一起竞争的局面。所以说,最终车企拼的还是自身的实力,与华为合作只是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02
AITO与巨头的距离,隔着5个蔚小理
与其说AITO拥有除特斯拉、比亚迪之外第三个巨头的潜质,不如说它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一匹“黑马”来得更贴切。无论是销量、产品口碑、市场布局,还是资金储备、影响力,AITO与蔚小理的差距都不是一点点。
今年前11个月,蔚来、小鹏、理想的交付量都在11万台左右,而AITO只有6.6万台,同期的比亚迪销量超过了163万台。AITO与比亚迪之间的差距,相当于5个蔚小理交付之和。从10万台到50万台是个门槛,从50万到100万也是个门槛,要想追上现在年销180万的比亚迪,AITO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行业里,销量从来都不是产品好就卖得好这么简单的事,资金能不能跟上,基础设施完善不完善,用户服务和市场营销到位不到位,都决定了车企走多远、走多久。
AITO的背后虽然站着赛力斯集团,但赛力斯的日子也不好过。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赛力斯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107亿元,同比增长163%。但净亏损却达到9.47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净亏26.75亿元。
在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营销费用高达14.6亿元,其中广告宣传及服务费占了近8成,达到11.6亿元,而去年同期这笔费用只有1.8亿元。虽然蔚小理的亏损也很高,但每年数十亿的研发投入才是小鹏们支出的大头,而赛力斯占大头的却是销售和管理费用,研发反而被忽视了。这种经营方式无疑存在很大问题,赛力斯身子已经转过来了,但组织观念还是有些滞后。如此种种,很难不会影响到AITO未来的发展节奏。
在今年7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赛力斯董事长张正萍立下了“2023年实现盈利”的flag,尽管有华为扶持AITO明年的销量会更进一步,但对赛力斯而言,AITO学会自己走路才是正确的方向。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