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康股份披露,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亏16亿-17.5亿元。就此,小康股份用两年多的时间亏掉了超过60亿元。另一方面,小康股份又大受资本市场力捧:
不仅A股表现抢眼,还完成了A股市场迄今为止发行规模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融资项目,非公开发行集资71亿元。
搭上华为快车的小康股份,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也走上了一条“巨额亏损、巨额融资”的循环之路。截止目前,只有小康股份一家车企,把前途和命运都交到华为手中的车企,成为华为智能汽车实验室里的一只“小白鼠”。
01
借他人之手 造自己的车
华为与小康股份采取的合作模式是“智选车模式”,也是最深入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从车机系统到性能配置,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这无疑能够复制在手机领域的智选模式,突出华为在产品上的研发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车企将主导权和命运拱手交到华为手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华为与小康股份合作推出的问界M5、M7。
造车终究不能像造手机一样,做一个方案整合商便好,只有切实掌控所有的关键技术以及用户习性,才能长久走下去。在手机业务上吃过大亏的华为,或许在汽车业务上更加求稳。
03
华为必须要造车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回溯到18年前,任正非也曾否决过内部想要做手机的提议,可最终还是切入到手机领域,并收获巨大成功。今天华为还在喊着自己不造车,但有企业敢忽略其在汽车领域上的野心和实力。
与此同时,如今华为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汽车业务也是其眼下最好的突破机会。
随着禁令和芯片断供的双重影响下,华为正遭遇着运营商和消费者两方面业务的威胁,前者屡遭海外国家的限制,后者业务处于芯片短缺的危机之中。屋漏偏逢连夜雨,同为三大主要BG业务的云服务,也随着阿里、百度和腾讯的围剿,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可否认的是,华为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风口且未来前景广阔的智能汽车领域,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以开拓汽车业务为契机,还能将华为三十多年来在信息产业积累的芯片、硬件、软件和算法等全部能力,助力到中国汽车制造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转型。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汽车行业的转变,正好撞到华为最有优势的地方。以华为眼下的局面和积淀的实力,没有理由不抓住智能汽车这个风口,下场造车也只会是时间问题。
只是不知道等到到时,现在已被华为掌握命运的“小康股份们”,又会如何一番景象。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