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网 行业频道】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这个基于客观事实的观点应该没人会反对,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坐拥16万亿产值,却没能诞生一个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
然而,尴尬之处不仅于此,世界级的Tier 1供应商同样处于空白。我们虽然有万向集团、福耀玻璃等跨国零部件企业,但大部分核心零部件被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等少数几家海外巨头所垄断,他们的产品在价格和性能方面都有优势,让后来者难以追赶。
好在万事万物并非一成不变,刚刚涌起的智能汽车浪潮给了国内企业一个重塑汽车供应链的机会。华为看到了这种机会,近年来频繁出手布局智能汽车零部件领域,并越来越多出现在汽车相关的重要场合,比如去年上海车展和今年北京车展。
这种表态很符合华为一以贯之的谦逊、理性,与此同时,想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世界级Tier 1供应商的野心不言而喻,以致于博世、大陆等都不得不严阵以待。
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
由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很多动作,发生在芯片被断供之后,有不少人认为,华为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杀入汽车领域寻求业务增量。
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首先,智能汽车乃大势所趋,未来核心竞争将会在电动化、自动驾驶、数字化三个维度展开,这就注定了,科技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赋予汽车前所未有的电子产品属性。
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Uber等美国科技巨头,早就磨刀霍霍冲入到这一场世纪角逐之中,身处变革最中心地带的中国科技巨头,更没理由不参与进来。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华为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完完全全是顺应时代发展进程。
由于HiCar的这些特性和未来潜力,不乏有人会把HiCar和鸿蒙操作系统联系到一起,猜测其也许就是鸿蒙操作系统上车的前奏。
按照此前华为对鸿蒙的概述,这是一个能够涵盖所有IoT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系统,手机、PC、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都可以在一个系统内实现代码共享、硬件能力共享、计算能力共享以及数据共享。既然如此,有朝一日HiCar也许真的会演变成为鸿蒙OS车机系统。
华为CC架构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
在传统汽车中,电子电气架构采用总线+分散控制的EE架构,这种架构在ECU电控单元数量较少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车辆电子化程度逐渐提升,ECU数量一直在增长,达到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的时候,各种矛盾就难以避免。
主要矛盾包括:不同的ECU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导致彼此不能协同,甚至相互影响;不同ECU采用不同的嵌入式OS和应用程序,导致无法OTA升级以及维护成本高;ECU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线束成本和装配成本大幅提升。
2019年初,华为在5G发布会上推出了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是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可用于车联网、自动驾驶等应用。同年4月,华为基于巴龙5000发布全球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向生态圈伙伴与众多车企提供了5G车载模组MH5000、5G车载终端T-Box平台等产品和技术,支撑5G汽车以及5G C-V2X智能网联的应用创新。
直流快充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是整个充电桩稳定可靠的关键。和目前市面的充电模块相比,华为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的优势在于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低噪音,年平均失效率(0.6%)远低于业界均值(3%~5%),可有效减少充电桩质量问题,降低安全隐患,大幅节省运营商和桩企生命周期运维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桩的终极形态并不只是单纯的充电设备,其背后涉及到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华为选择在这一块布局,绝非与其它厂商一同分食充电桩红利这么简单。
可以预见,随着电动车大规模普及,充电桩将集用户数量大、使用频率高等特点于一身,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是一个出行数据入口。如果华为将芯片、操作系统、5G、云计算、C-V2X等技术加持在直流快充模块上面,那么通过充电桩可以实现自动感应解锁、自动扣费,可以了解到智能汽车充电的状态,进行车辆健康状况诊断,也可以利用充电的空闲时间来探索变现空间。
除了上述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华为还有其他关于智能汽车的一些布局,比如信息安全、电池管理、传感器等等。
如果细看每一样东西,会发现华为的布局是有章法可循的,其始终围绕着一样东西:数据。
马云说过,“21世纪最贵的是数据”。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就是即将在科创板上市,市值规模有望向贵州茅台看齐的蚂蚁集团,前者目前市值约为2.1万亿。
如果华为这一系列布局将来收获成果,那么不仅可以问鼎世界级Tier 1供应商,而且是后续潜力惊人的那一种,将对供应链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现有的几家海外Tier 1供应商显然也看到了趋势,所以也在往数字化方向转型。华为相比于他们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包袱,一切都是在往新的去做,就像特斯拉面对传统车企一样。
近日,佐思汽研选择了41项新四化指标进行了对比,评估博世、华为、百度、WAYMO作为智能汽车供应商的能力。从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博世以161分的总分遥遥领先于三位后来者,短期内地位依旧稳固,不过华为初出茅庐就有114.5分的成绩,也足以自傲。
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评估,而商业层面上,相信差距远不止于此。华为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门槛很高,所以做出了六年不盈利的准备。
华为真不打算自己造车?
华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造车,相同意思的PPT都换过几个样式了,总不能硬要跟人家当事者抬杠,所以我完全相信,华为短期内不会造车,而是一心朝世界级Tier 1供应商的目标前进。
只不过,短期内不会,不代表以后都不会。
关于智能汽车相关业务对华为的重要性,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将其和手机业务进行类比,“可能十年以后的汽车行业,华为又很牛逼,像现在的手机行业一样。”这种表述实在是意味难明,难免令人联想翩翩。
照理说,如果将来华为如愿掌握智能汽车核心供应链的话,那么造车对于华为来说即便不是信手拈来,但也不会有太大难度,所以我个人认为,不排除将来会收购或者入股整车厂商来造车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华为是最积极推动物联网的公司之一,如果将来可以把自家的智能汽车、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用一个鸿蒙系统连接在一起,构建一个超级物联网生态,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看来,华为现在嘴上说不要不要,说不定将来就把“下周回国贾跃亭”那个令人窒息的梦想给实现了。(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朱仕永)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