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标志性的科技公司,华为(HUAWEI)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毋庸置疑,在其涉足音频领域后,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整合了业界最优质的资源,力图共同打造拥有顶尖音质水准的音频产品。
在音箱领域,从最开始和业界知名的丹拿(Dynaudio)合作,到后来与帝瓦雷(Devialet)合作,华为整合的都是业界最专业、最尖端的音频技术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过尝试和调整,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从华为第一款与丹拿合作的音箱到与帝瓦雷合作的Sound X,笔者都有过实际的深入品评把玩体验,其中,赢得业界广泛好评的Sound X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期,笔者拿到了最新发布的华为Sound家庭音箱。
作为同样来自华为与帝瓦雷合作的成果,那这款新品究竟有何特色?
小巧的体型 紧凑的设计
在刚刚拿到华为Sound的时候,一眼望去,笔者还以为就是Sound X,因为二者实在是太像了。
如果仅从外观来说,除了Sound要更加小巧一些,无论是烤漆工艺、曲线式桶型设计还是触控体验等,几乎和前作Sound X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把Sound看作是Sound X的mini版本。
但经过一番资料的查找后,笔者发现了在二者相同的外观设计思路之下,内部的设计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最重要的声学系统设计来说,这两款产品都采用了上下两部分的整体设计思路,但在选材用料和排布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华为Sound X内部声学结构
首先,Sound X音箱的上半部分采用了两个3.5英寸对称设置的低频扬声器单元,这种单元排布方式来自Devialet的“Push-Push”对称结构设计,而Sound音箱上半部分采用1个内置的4英寸低音扬声器单元+ 2个Push-Push对称排列的被动扬声器单元(无源辐射器)。
这种低频单元对置排列的方式能够使扬声器单元背部所产生的声波抵消,避免了因功率太大导致箱体共振而产生杂音,让大功率下的箱体稳定性得到保障,从而令音质更加清晰。
帝瓦雷的这个“Push-Push”的结构设计,除了可以有效降低杂波,提升声音的纯净度以外,还可以令声音变得“可视化”,想象一下,随着音乐强烈的节奏律动,我们能够看到单元明显的前后运动,是不是非常带劲?我想这也是很多非 音响 发烧友人群热衷于帝瓦雷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这种效果太炫酷了。
华为Sound内部声学结构
其次,在音箱的下半部分,Sound X以60°夹角对称均匀排布着6颗1.5英寸(约38mm)的全频扬声器单元;而Sound则以120°夹角排布3颗全频扬声器单元。
优秀的声学设计令Sound在体型上虽然比Sound X更加紧凑小巧,但声压级(音量)仍然可以达到90dB,并能够发出具有爆发力的声音。
先进的音频算法——SAM®与SPACE™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任何硬件产品想要突围,出色的硬件设计与制造仅仅是基础,更先进的软件配合才是关键。
在华为Sound X和Sound上,都采用了来自帝瓦雷(Devialet)最具代表性的技术SAM®,即Speaker Active Matching。这是一种让 功放 主动匹配不同扬声器,进行特定优化的技术,通过SAM®技术优化后的功放,能够更出色、更充分地驱动扬声器,尽可能发挥扬声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大约在2016年,笔者曾实地参加过Devialet的SAM®技术演示活动,在活动现场,实际对比加载SAM®和未加载SAM®技术的重放结果,对比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可以说,SAM®技术本质上是Devialet强大的测试技术与算法技术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字化时代,将数字技术与音频技术结合的典范。
除此之外,在华为Sound之上,还应用了来自帝瓦雷的另外一种音频算法——SPACE™。顾名思义,这是一项针对空间的声学算法。( You need to select Devialet SPACE™ Soundstage mode in HUAWEI AI Life app for this feature.)
众所周知,传统的多声道环绕声需要将多个音箱放置在房间不同的位置才能营造出空间感。 而帝瓦雷的SPACE™声学技术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从人耳如何听到更好的声音出发,结合独特的音源信号剥离及处理算法,搭配3个面向不同方位的全频单元,从而感知听者所在位置,并在对应的全频单元上播放相应的内容,使得小体积的独立音箱也可以产生宽广的声场,从而带来沉浸式的声学体验。
此外,华为还为Sound搭载了4种全新的音效模式,在手机端下载并注册登录“HUAWEI AI Life”App,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个性化设置了,通过实际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不同音效模式对音乐重播效果的改观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究竟选择哪一种,还是要看个人的需求。
多样的连接方式 实用的播放功能
此前在Sound X上的蓝牙5.0、UPNP无线传输方式都被沿用到了Sound之上,除此之外,连接方面的改进主要有两点。
1.NFC“一碰传音”功能进行了升级。Sound的“一碰传音”支持LDAC高清蓝牙传输,理论数据最高速率可达990Kbps,是普通蓝牙的3倍,尽享高清品质音质。(LDAC is an audio coding technology (supported upon later software updates) that allows high-quality audio transmission over Bluetooth.)
加入了3.5mm模拟音频输入。虽说目前主流的连接方式已经是无线传输了,但对于拥有传统HiFi设备的用户来说,有线连接方式还是让他们更踏实,而且对传统器材的兼容性也更好。此次华为在Sound上加入了3.5mm有线模拟信号输入,大大拓展了与传统HiFi设备连接的兼容性,对相对保守的传统HiFi发烧友来说更加友好。
在播放功能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一盖静音”功能是很实用的,如果用户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突然来电话或者有人敲门,需要临时停止播放音乐,只需要用手盖在Sound音箱的顶部,音乐即可暂停,等需要播放时,再触碰顶部就可以继续播放了。
实际音效表现
本次试听选在了《高保真音响》的专业听音室,该听音室面积近50㎡,拥有良好的声学处理,是一个标准化的HiFi试听空间。可以说,在这么大面积和专业的听音室里试听华为Sound这样的“小家伙”,有些欺负人的嫌疑,那么它实际的音效表现如何呢?
试听时,笔者将Sound放置在听音室靠近中间的位置,令音箱到侧墙的距离基本相等。考虑到一般人购买蓝牙音箱主要用来聆听的是通俗音乐,所以在试听过程中,也主要选择了多首音质出色的中外流行、New Age音乐。
在人声方面,笔者用Diana Krall《California Dreamin》和Leonard Cohen的《By the Rivers Dark》两首歌曲来进行考验,可以说,Sound在人声的清晰度、可辨度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且由于Diana Krall和Cohen都属于非常浑厚且质感突出的人声,所以对器材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Sound在表现这两款录音时,能够比较好地展现不同录音中人声的特质,在人声的中低频段的能量感和饱满度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尤其是相对其小巧的体型来说,已经很让人惊喜了。
通过Madonna的《VOGUE》一曲,主要考验MIDI电子合成器的低频冲击力和音场的表现。在应用了帝瓦雷的SPACE™技术后,小小的Sound确实在音场的宽阔度和纵深感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但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这种所谓的“大声场”,可以理解为以音箱为圆心对外进行的声场拓展,与HiFi发烧友们所理解的通过多只音箱所构建的那种类似真实舞台一样的临场感还是有所不同的。在电子合成器的表现方面,Sound能够做到比较有劲道和冲击力,在近50㎡的空间里,能够产生不错的能量感,这对于一款小巧的家庭音箱来说已经非常不易。
对于极低频的考验,笔者非常“不地道”地选择了KITARO的《Kojiki》,发烧友们都明白这款录音的低频有多么霸道,用这么一款小音箱来重播,是不是有些太过分?通过实际重播,即使在最大音量条件下,Sound竟然没有失真!就这一点,已经令我意外。随着低频汹涌而出,看着Push-Push结构的单元前后猛烈震动,我有那么一刹那,真担心会把这个箱子烧掉,但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曲下来,Sound安然无恙,而且撑过了最猛烈的低频轰炸桥段。想必绝大多数用户在家居环境下使用,一定不会像笔者这样在极限状态下摧残它,因此更加不用担心失真或者破音的问题了。
总结
通过本次的实际把玩,令笔者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华为Sound这款小巧紧凑的家庭音箱的魅力。凭借优秀的声学设计和先进的音频算法加持,令Sound在小巧的体型下,也能够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感,且声音的透明度、清晰度和稳定性都非常不错。而且3.5mm模拟音频接口令该机的兼容性更好,对于追求音质的发烧友来说更加友好。
总之,华为Sound非常适合那些想通过合理的投入,以最简单的使用方式来聆听高品质声音的用户,如果你正好有类似的需求,不妨对这款产品深入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