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陈莉莉 通讯员曾长羽 实习生王雨璇
“家长朋友们,请检查孩子手机中是否装有非主流社交软件,它们可能是诈骗分子用来联系未成年人进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用的……不要等孩子违法犯罪了,影响前途了,才追悔莫及!”近日,市区不少社区网格员在业主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提示。
“希望家庭、学校、警方共同行动,合力斩断那些通过密聊软件伸向学生的‘电诈黑手’。”5月18日,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反诈专家窦哲呼吁,莫让学生沦为电诈犯罪分子们的“工具人”。
学生沦为“帮信犯罪工具人”
本月初,市公安局侦查打击作战部侦破了多起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民警赴外地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发现多名帮信分子竟是当地在校学生,而且几乎都是境外电诈分子通过加密聊天软件发展的。
“手机卡和银行卡租给对方用一天,租金大概900元。”其中一名男青年小刘说,他在游戏中结识了一名网友,达成协议后,对方通过远程软件直接操控小刘的手机卡和网银,完事即付租金。整个过程中,小刘啥也不用干,只需保证手机和电脑处于正常通电状态,可谓“躺赚”。
不过,“躺赚”的最重要一环是,小刘必须按要求下载加密聊天软件,所有对话和操作都在其中进行。小刘记得不少同学都下载了加密聊天软件。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王秀峰介绍,加密聊天软件属于小众社交APP。所谓加密,简单来说,就是每位用户都有自己的专属密钥,互加好友进行匹配后才能聊天,并且单方删除聊天记录后,所有参与聊天人员手中的记录也会跟着消失。其独有的“阅后即焚”功能,被电诈分子用来掩盖犯罪证据。
随着警方打击电诈犯罪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断卡”行动卡住了电诈分子作案过程的最重要环节,不法分子便通过密聊软件将“黑手”伸向在校学生。
密聊软件里藏“电诈黑手”
5月中旬,海南、山西、浙江等多地警方通过微信朋友圈广泛发布预警:近期,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纸飞机”“蝙蝠”“事密达”“WhatsAPP”“推特”等境外手机聊天软件,大肆诱导未成年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助犯罪,危害极大。
加密聊天软件本身无害,但是电诈分子长期通过此类软件给在校学生带来套路满满的“有毒社交”。
王秀峰介绍,电诈分子先是通过各类游戏、大众社交软件搭讪,进而将在校学生引诱至密聊软件中。接着,抛出送游戏皮肤、群发消息赚红包、明星发福利、破解平板和学习机“防沉迷”功能等诱饵,哄骗学生帮忙发送诈骗消息、出租个人手机卡和网银,进而诱导这个群体成为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甚至犯下“帮信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名外地学生为了获得某游戏中的一款限量版皮肤,被犯罪分子引诱连续3天群发300余条所谓“网络刷单”和“荐股”等诈骗信息。其发送的信息,导致一位网友被犯罪分子诈骗100万余元。
家校警携手保护孩子不受骗
市民李女士的孩子正在上职高,她从网上看到多地警方发布的预警后,立即采取行动。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手机上确实有一款密聊软件,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权,她讲明利害、征得孩子同意后才查看其使用状况。
“还好,孩子只是跟异性同学聊天,怕被我们知道了责怪才没有用大众聊天软件。”李女士松了口气,也意识到要让孩子克服“父母知道了会骂”的畏惧心理,必须摒弃强权教育。
王秀峰介绍,骗子之所以能够哄骗学生,是因为学生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辨别能力不强、警惕性不高,骗子利用了孩子们怕被父母知道玩游戏、为游戏花钱的心理。所以,需要警方、学校和家长三方共同发力,加强预防违法犯罪宣传教育,同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随时关注其思想和行为。
广大家长和老师要注意经常检查学生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卸载非必要APP,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引导孩子不接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不点陌生链接,不理陌生网友搭讪,不轻信转发信息赚红包和兼职外快等广告,不向陌生人转账。
同时,家长也要保管并关注自己的手机,妥善保管各类支付密码,以免孩子受骗殃及父母网银账户被大额转账;一旦发现孩子涉及“帮信”行为,应立即制止并报警,防止孩子泥足深陷。
目前,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力度在持续加大。今年1月至4月,全市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14%,抓获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增长1.02倍。
《襄阳晚报》(2023年5月22日6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本文来自【襄阳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