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迎校庆,初心向未来。今天(5月9日)下午,庆祝建校118周年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一场在相辉堂南堂拉开帷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以“从人工智能哲学的角度看ChatGPT”为题登台开讲。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报告会。
面对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徐英瑾带领听众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和ChatGPT技术的发展路径,并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一技术的主要弊端——将“常人”的意见予以全面的机械化复制,从而加剧人类“自欺”现象的泛滥。
运用人类语言顺畅聊天,并非认定智能的必要条件
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中,一对因车祸痛失爱子的夫妻收养了人工智能“大卫”。在被人类养育的过程中,大卫渐渐产生了“我到底是一个机器,还是一个人”的困惑。
这背后隐含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机器能够思考吗?正是这个疑问,当年引发了徐英瑾对人工智能的学术兴趣。
而由于人工智能训练与当下总是存在时间差,无法面对未来,是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颈所在。徐英瑾表示,过度依赖ChatGPT,可能会让人丧失反思力与对未来的把握能力,陷入过度“自欺”的状态。
人工智能未来到底走向何处?在他看来,要想真正走通人工智能道路,需要在结合节俭性算法与推理引擎的基础上,兼顾哲学思维带来的“破”与“立”。技术的跨越必然需要带来应用场景中的深入观察,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适应与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指向。大数据的训练很难让机器对语境形成精准识别,如何突破语料的伪装,真正识别人类的精神内核,人工智能仍在路上。
✦
主讲人简介
✦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出版《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语境建模》等多部学术著作,荣获思勉青年原创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下期预告
✦
明天(5月10日)下午
庆祝建校118周年
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场
将在相辉堂南堂举办
欢迎参加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刘玥殷梦昊
摄 影
成钊
责 编
殷梦昊
编 辑
贾颖月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