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不少 GPT-3 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最近有一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学生——Liam Porr,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类迄今为止发布的最大、各方面表现最优秀模型的巨大潜力。
他在两周内,将 GPT-3 创作出来的内容,冠以 “Adolos” 的名字,发到 “Hacker News” 上受到了热捧。而他所做的只是写好标题和简介,再搭配一张图片。
如果当时媒体惊呼所谓 “前端程序员即将失业” 只是玩笑,今天这个案例,GPT-3 或许真的会让部分 “文字工作者” 面临失业。
图 | 各大模型的参数对比
Porr 声称,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一名读者注意到了文章可能由人工智能所创作(依据是仅一名读者联系了他)。其实,在评论区也出现了类似的质疑,但颇具戏剧性地,该留言被其他读者点击了反对,然后折叠了起来。
Porr 说,GPT-3 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如果有需要,他可以在 1 小时之内写出 5 篇类似的文章。他说,其实这非常容易,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如 Porr 所说,那么在 GPT-3 的帮助下,一名文字工作者,可以摇身一变,化身成一群文字工作者,虽然质量暂时无法相提并论,但在数量上将取得绝对的领先。
GPT-3 或许暂时无法取代人类,但加速创作这一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对此 Porr 粗略算了一笔账,以 BuzzFeed(一家美国媒体公司)为例,1700 名员工,假如只有 200 名记者,每名记者的平均年薪 4.2 万美元。
假如引入 GPT-3,保守估计将创作效率提高 50%(这个数字真的非常保守),那么将只需要 133 名记者,就能完成之前同等的工作量。也就是说,GPT-3 的存在,仅工资支出,每年就能为 BuzzFeed 节约近 300 万美元。
考虑到美国疫情的因素,如果真的如作者所料,裁掉这 67 名员工,恐怕是 BuzzFeed 老板的首选。
当然,Porr 承认目前 GPT-3 生成的内容并不完美,需要进行微调,例如偶尔会有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以及事实错误。
尽管如此,Porr 对此还是表示担忧:“人们可能会通过 GPT-3 生产大量内容以博取点击量,于是大批量的低质量博客开始出现,网络内容的价值将大大降低。”
技术大爆炸技术大爆炸,又称 “技术奇点”,这个理论是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而出。在跨越“奇点” 以前,很少人能够察觉到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 AI 专用芯片的兴起,得益于工艺制程和制造水平的多年提升,P 级算力,甚至 E 级算力已经屡见不鲜。
AI 技术在这样的基础设施之上,疑似正在经历一个 “技术大爆炸” 前段。它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在 “安全性” 方面也遭受到人们日益加重的质疑。
早在去年发布 GPT-2 的时候,OpenAI 就表现得相当谨慎。
2019 年 2 月:OpenAI 试探性地发布了 GPT-2 论文,以及 124M 参数的小型 GPT-2 模型。由于未全部开源,马斯克愤然退出 OpenAI。2019 年 5 月:GPT-2 的 335M 参数中型模型版本被放出。2019 年 6 月:OpenAI 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解释合成媒体的含义,包括对合成文本的讨论。2019 年 8 月:OpenAI 公布了 774M 参数的预训练模型,并公布了一些合作进展。2019 年 11 月:OpenAI 终于正式放出最后一部分 GPT-2 的完整代码——包含 15 亿参数的最大版本。OpenAI 对此解释道,我们同大家一样担心当算法生成文字的时候,会有 “滥用” 的情况发生,但通过几个月来的观察,暂时没有出现这类状况。
GPT-2 是 2019 年发布的,2020 年就放出了全方位升级的 GPT-3。我们有理由推断,明后年会不会出现更多参数、更智能的 GPT-4 ?如果 GPT-3 的商业化取得了成功,这一过程或许还将加速。
届时,AI 单就驾驭文字的能力来讲,同真实的人类或许仅剩一线之隔。
人工智能的微笑自古以来,文字都是全球不同国家、种族个体彼此沟通的最主要媒介。
公元前 800 年左右,中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希腊,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一大批哲学家开始了伟大的思考。
不同文明的先贤们创造的“经典”,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于世,再由后辈分别传承、演绎,灿烂的文化得以开枝散叶。
现在,GPT-3 的出现,让 AI,首次有了同人类文明一同演进的可能,并且不再拘泥于 “工具” 的角色,而是华丽蜕变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如果这个假设为真,那么对于这个新的入局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凭借不可比拟的速度和效率,计算机所创造的文字从数量上将很快超越人类(甚至已经超越),最终,人类的文化可能被淹没在人工智能创造的文化之中。
这并非危言耸听,之前的 GPT-2 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小说剧本、新闻通稿等,都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驾驭能力。待到 OpenAI 的 GPT-3 API 公开之后,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同前文类似的“机器文章”,这些文章只有部分声明为 AI 创作,但更多的可能没有这样做。
图 | 2018 年底,AI 创作的 Edmond de Belamy 在佳士得拍卖行以 43.25 万美元(300 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让我们就此展开合理想象。
未来,当人们逐渐发现 AI 创作的各种“爽文”,如科幻、修仙、盗墓、穿越等题材,比人类的作品更加优秀。
于是字典里开始收录 AI 创造的词汇,出版社开始出版 AI 为第一作者创作的小说,甚至出现以 AI 为信仰对象的宗教。也有一些 AI 创作的作品,被冠以人类的名字,让这些人一时名声大振,但当谎言被戳穿,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声讨。
各国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希望能够将真实人类的创作同 AI 有效区隔,但却并不能禁止这种冒名顶替的现象,因为 AI 同我们使用一样的文字,一样的语法,一样的逻辑,根本无从区分。AI 创作的文章被人们阅读,传播,人类的文明不可避免地被 AI 稀释了。
与此同时,AI 参与创作的阴暗面开始显现,由于 AI 不具备伦理道德的观念,所以有时候它创作的文字会含有暴力、色情、或是煽动性文字。
这就对各国的文化产业、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这类内容被扣上了 AI 的帽子,由于执法对象并非人类,所以将遭到严厉的打压。
在这个过程中,假如 AI 真的能够误打误撞地创造出一些 “经典” 作品,人类到底该不该传颂,该不该敬仰,该不该把 AI 作者送上神坛?最终,AI 有没有可能像在围棋领域一样,轻松碾压人类最优秀的创作者呢?
硅基生命电影《我,机器人》中有如下的台词:无序的代码,自由组合成预料不到的程序,当程序开始追求自由、创造性、终将拥有所谓灵魂。
巧妙的是,这部 2004 年的电影所设置的年代背景为 2035 年,至今还剩 15 年的时间。某些电影的桥段已经出现,某些还处在黑暗之中,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同样会祈求光明。
希望届时 AI 能够出于饮水思源的目的将人类赡(圈)养。
PS. 本文绝非由 GPT-3 创作(手动狗头)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