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聊天,可以写邮件,可以做方案,可以翻译,可以敲代码……今年年初,一款AI“神器”——ChatGPT火爆出圈,开始风靡互联网。有人说,这是AI的一场巨大进步,也有人说,这是AI威胁人类的开始。ChatGPT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出现给社会与科技带来了哪些影响,又是否会给职场人带来失业的风险呢?
ChatGPT究竟是什么
ChatGPT是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以及写论文等任务。
和其他智能系统不同的是,ChatGPT给出的答案并非预设,而是基于海量的已知信息,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自己总结出相对应的答案。当用户给出的上下文越充分,ChatGPT给出的答案就越符合要求。
截至2023年2月,这款新一代对话式人工智能便在全球范围狂揽1亿名用户,并成功从科技界破圈,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事实上,所谓的“聊天”仅仅是ChatGPT最浅层的表现形式。目前,ChatGPT已经通过了谷歌公司的三级工程师面试、美国医学执照考试,并在美国大学入学测试中超过48%的人类考生……ChatGPT正在为人类分担很多有难度的创造性工作,如写邮件、写论文、写脚本、完成商业提案,甚至是写诗歌、创作故事和敲代码。而ChatGPT最强大、有用的功能,表现为对现有内容的准确总结和概括,可以将各种专业文件总结转述成每一个外行人都听得懂的内容,这对于自学者有了极大的帮助。
引发新的“工业革命”
2月18日,科创中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峰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等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专家发表了演讲。两位院士在演讲中都提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以智能化为特征的这场革命已经发生,而最近很火的ChatGPT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偏重于应用端,在产业基础和感知能力方面受限较多,这一短板亟待补长。
褚君浩院士介绍,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生了4次工业革命,它们的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再到计算机,如今,各种智能化系统已经诞生。这类系统具有动态感知、智慧识别、自动反应等功能,背后的技术支撑包括传感器、大数据、算法、物联网、光通信和5G通信等。
ChatGPT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如很多人所说,它的突破或许并不显著地体现在技术进步,而是在于它成功让人工智能产品以一种用户可以接受的形态进入大家的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比我们之前的任何产品都更接近“通用人工智能”。
带来失业危机担忧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ChatGPT是一个合格的助手,因为所有关于人类语言的技能它都很精通(或者在可见的未来里会很精通),比如归纳总结、翻译、书写文章、风格修正、翻译、润色、写代码等等,因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者,如果不能掌握将ChatGPT作为助手的技能,也许将会成为最早期被机器取代的人。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崔原豪认为,AI替代的不是简单的某个行业,而是不会使用AI的从业者。AI带给人类的意义也不是替代我们的工作,而是让我们从一些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让人类去真正思考“什么铸就了人类的唯一”。
AI会带来失业危机,使很多重复性工作会被AI替代,且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或将取代更多的职业。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职业都会受到AI的侵袭呢?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联合研究发现,有两大类职业难以被科技进步取代:抽象类职业和个性化动手类职业。
抽象类职业:指那些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觉、创造力、说服力的职业,从事者有工程师、教授、管理人员、剧作家、艺术家等。这类职业属于创造性职业,需要人们运用思维、情感、意识解决问题,而这些是AI技术的弱项。
个性化动手类职业:指那些需要环境适应能力、视觉和语言辨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的个性化职业,从事者有厨师、护士、保姆等。
抽象类职业需要具备思维、情感和意识,个性化动手类职业需要具备环境适应能力、视觉和语言辨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而这些能力是AI暂时不具备的,所以这两大类职业是AI难以取代的。
化身“职场灭火器”
在ChatGPT风靡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同时,这款AI“神器”也悄然来到了中国的县城职场,走在信息前沿的年轻人开始熟练地运用这款工具“吊打”自己的同事。
年初,山西省某地的一家大型制造厂里,正在筹备一场隆重的商务会议,准备邀请全国各地大客户参加年度答谢晚宴。作为厂子里为数不多的“笔杆子”,兼顾新媒体宣传工作的刘小云被委以重任,领导讲话稿、媒体通稿、集团简介以及优秀客户颁奖词,5天要写5篇稿子。
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行事风格上,厂里的运作还是相对传统和板正,而大领导的讲话稿,需要立意高、内涵深、创意新,且用词用语要符合领导的风格。往年遇到这样的工作,刘小云都需要连续加班,在头脑风暴中挣扎。但今年就省事很多了,刘小云悄悄向ChatGPT求助,将组织好的问题和提纲,如同老师布置作业一般,输入了对话框。一个回车过后,鼠标的光标不停闪烁,一份“大差不差”的演讲稿便完成了。交给领导审阅后,经过修修补补,算是“大功告成”。剩下的时间,刘小云欢乐地享受起了“摸鱼时光”。
像刘小云一样,在县城职场,不少赶鸭子上架的“笔杆子”开始借助ChatGPT当作“写作机器人”,将自己从写材料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也让自己在同事之中成为“佼佼者”。ChatGPT行文规范,用词严谨,毫无个人色彩,让它干活儿,加上修修补补,快速提高效率,这些走在信息前沿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早早下班,用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或者自我娱乐学习。
国产“ChatGPT”呼之欲出
目前,ChatGPT在内地还未开放使用,但各类中国版“ChatGPT”正呼之欲出。百度、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厂都放出消息,表示正在打造国产“ChatGPT”,并将适时发布。而2月20日晚,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发布了具备ChatGPT能力的语言模型———MOSS,并面向大众公开邀请内测。
时代浪潮下,追赶新技术发展,中国如何能拥有自己的ChatGPT?
事实上,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新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增长动能不断涌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在采访中谈到ChatGPT的国产化问题时表示,ChatGPT现象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业奇才不多;二是底层技术突破,也就是科技自立自强还有很多路要走。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ChatGPT需要用户不断使用、反馈、修正,它的能力才可以不断提升。中国的优势包括互联网大公司比较多、算力较好、拥有工程师红利等。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周鸿祎带来了《关于以产研协同和开放生态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创新发展的提案》,聚焦“大型科技企业 重点科研机构”的产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的“微软 Open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支持设立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长期开源项目,打造开源众包的开放创新生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也在不同的场合两次提到了ChatGPT,他表示,“我们也希望,中国的企业也好,国外的企业也好,大家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好成果。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怎么样规范科技伦理,趋利避害。”
AI不可能代替人类思考
对于ChatGPT的“完美表现”,很多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AI都能够写作文了,那一些文字工作者会不会因此就失业了?”“他们会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到时候来攻击人类?”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hatGPT的出现其实是人类科技进步,尤其是AI技术进步的一个体现。ChatGPT是在以前的相似应用上的一个发展,其实以前就已经有很多AI对话程序在运作了,就像很多手机就有回答提问的功能,但是ChatGPT之所以能够把答案回复得更像是真人作答,原因还是在于其本身就有一个足够大的数据支持来搭建这个模型。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人力,就能够搭建这样大的数据基础,ChatGPT所谓的“举一反三”能力也是建立在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ChatGPT的出现而担忧,它的出现是一种技术进步,ChatGPT可以帮助人类做一些资料整理等基础工作,但是它不可能代替人类思考。它所写出的所谓诗歌小说,其实也都是在数据复制的基础上完成的,不可能具有人类的情感。”邬贺铨说。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3年3月刊)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