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2(HDC.Together)在东莞松山湖揭开帷幕,会上,华为方面公布了鸿蒙生态的最新发展成果。
在应用生态上,从去年发布HarmonyOS 2到今年HarmonyOS 3,一年时间,搭载HarmonyOS的华为终端规模已达到了3.2亿,适配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的第三方厂家设备出货量达到2.5亿。
在产业生态上,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200多万鸿蒙生态的开发者,有2200多个鸿蒙智联合作伙伴,HarmonyOS原子化服务已经有超过5万个,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还在迅速增加,HMS Core开放两万余个API,近4万款应用跟随华为的步伐走向全球市场。
这样一份不仅在中国软件工业历史上,甚至在全球操作系统发展史上都堪称杰出的“成绩单”,标志着鸿蒙生态体系在经历四载耕耘后,生命力正全面绽放。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主旨演讲中也表示:“经过四年的发展,依托鸿蒙更具生命力的底座,鸿蒙生态已经日渐成熟,更包容、更开放、更具创新力,我们希望与全球开发者一起创新照见未来,共建鸿蒙世界”。
从设计>开发>测试>上架,端到端切换声明式开发系统,大大降低了开发者所面对的学习曲线,提高了开发效率,也体现了华为对开发者社区的重视。
事实上,HarmonyOS自诞生之日起就极为重视开发者生态建设,仅过去一年就收集到超过十万条开发者反馈,华为还提出了面向万物互联时代应用与服务开发的三大理念,“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可分可合,自由流转”、“统一生态,原生智能”,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开发应用,快速集成实现功能,加入鸿蒙生态。
跨越鸿沟
著名营销学家Geoffrey Moore曾经在其杰作《跨越鸿沟:向大众客户销售高科技产品》中,总结了大量创新产品在推向市场时失败的共通特征:常常能吸引极少数“创新狂热者”率先买单,但却始终无法向更多的“早期使用者”群体扩散,从而出现商业落地的鸿沟(Chasm),无法跨越的产品将很快因收支失衡而在市场消失。
新产品开发与大众市场普及之间的鸿沟,相当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产品特性与大众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只有恰好“命中”需求甜蜜点的产品,才有可能跨过鸿沟,被大众消费者广泛接受。
而对于操作系统这样的产品而言,还有一个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即“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
网络效应,是指用户在一种商品或服务中能够获得的价值与该产品的使用者规模相关,每当有新的使用者加入这一“网络”,现有用户都能够从产品中获得增量价值。电话就是这一现象的经典案例,简单数学计算可知,当组网电话从两部增长到12部,入网用户不过是增长6倍,用户间所有可能的连通组合却增长了66倍,这意味着一个电话系统入网用户越多,通过该网络进行联系就越方便可行,用户对其依赖也就越高,运营商从中可获得的利益也越大。
在存在明显网络效应的领域,新产品只有越过应用规模的临界点,才能为用户提供合格的体验,并吸引第三方厂商在这一市场投入资源,从而形成可自持的正向循环,反之则意味着应用生态不得不由厂商长期投入资源进行维持,不可避免将丧失商业意义,这也决定了相关领域的“赢者通吃”现象,如PC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仅有一到两个厂商能够获得有意义的市场份额,其他玩家只能在长尾、利基市场“苟延残喘”。
鸿蒙生态“出道”的第四年,已经显示出了跨越“临界点”的明显迹象。
前文提到,目前搭载HarmonyOS的华为终端规模已达到了3.2亿,适配HarmonyOS Connect的第三方厂家设备达到2.5亿,对用于主力设备的操作系统而言,这已经是iOS与安卓之外,从未有其他产品到达过的高度。
如此巨大的应用规模,意味着鸿蒙生态对于开发者而言,已不再是需要被给予额外激励才会涉足的市场,市场本身的商业机会已经足以激励其积极投入资源。
正如开源运动旗手Eric Raymond在《大教堂与集市》中所总结的,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标志着鸿蒙开发者生态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商业“引力”。
展望不久的将来,HarmonyOS凭借其分布式软总线、端云协同等核心能力,业已显露出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随着鸿蒙生态设备的强大发展潜力和生命力充分释放,“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这一愿景必将化为现实。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