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厂商们接连发布了多款 AR 眼镜,包括华为、OPPO、小米、谷歌、Nreal、雷鸟、Rokid、联想、亮亮视野等,价格都在 2000-3000 元区间。但在这轮 AR 眼镜的发布热潮之中,大屏体验忽然成了新的突破口,撑起了厂商和整个行业对消费级 AR 眼镜的信心。
12 月 26 日,华为 Vision Glass 智能眼镜正式开售,定价 2999 元。按照华为终端 BG 首席运营官何刚的介绍,华为 Vision Glass 最大的特点就是观影体验,采用两块 MicroOLED 显示屏,提供一块最大 120 英寸的虚拟巨幕。
微软 HoloLens,图/微软
从逻辑上看,「AR 观影」的合理性在于,主打虚拟大屏显示大幅降低了 AR 眼镜的性能需求以及 AR 交互的复杂设计,以有线为主的连接方式更是让 AR 眼镜聚焦到「光学显示」方面,从而减轻了技术难度和重量;而在佩戴体验接近普通眼镜的同时,AR 眼镜的近场显示相对其他显示设备理论上又能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观影体验,2D 的电影资源也足够丰富。
总得来说,这一轮 AR 眼镜做了大量减法,功能聚焦在显示,使用场景集中在观影,产品设计接近普通墨镜,更重要的是厂商们都看到了 AR 眼镜主打「观影」在消费级市场落地的潜力。具体到消费者的使用上,穿戴体验和显示体验就成了两个关键要点。
首先是穿戴方面,各家今年新推出的 AR 眼镜都在往墨镜靠拢,包括设计和重量。前者主要出于用户心理考虑,以墨镜设计降低产品的违和感和用户使用的心理成本,后者很好理解,考虑到佩戴体验,AR 眼镜本身就在不断追求重量的降低,即使对于近视眼镜,普通消费者也尤为在意这一点。
苹果公司,图/pxhere
苹果的野心毫无疑问更多在 AR,但苹果选择从技术更简单成熟的 VR 头戴的产品形态出发,以兼顾 VR 和 AR 的 MR 体验作为主打,再逐步接近 AR 的未来。
但更多的 AR 厂商等不了,它们没有苹果的大量现金,高企的研发成本又必须尽快找到一定的变现路径。Nreal 创始人徐驰透露 ,「我们之前融到的钱,基本都全用在研发上了。」
以观影为代表的「显示」方向成了一个出口,更容易的产品实现和更明确的需求场景,都在让厂商们投身其中,接连推出主打「观影」的 AR 眼镜。但现阶段的 AR 眼镜仍然面对使用不便、显示不佳等问题,只有新奇的观看体验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成规模的市场。
可以说,今年集体推出的 AR 眼镜形态一定不是未来,这样的 AR 也一定没有未来。不过,轻量化的产品方向和对垂直场景的探索,并不是一条死胡同。
谷歌在今年 I/O 大会也推出了一款「平平无奇」的 AR 眼镜,主打翻译对话场景,国内的亮亮视野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向。米家眼镜相机和李未可科技推出的 Meta Lens S1 则瞄准了户外运动场景,后者主打摄像和语音导航。
OPPO 在本月举办的科技未来大会 2022 上还展示了旗下新一代 AR 眼镜 Air Glass 2,重量仅为 38g,基本接近日常眼镜的重量,主推翻译、导航等场景。
OPPO Air Glass 2,图/OPPO
智能手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代 iPhone 的使用场景除了传统的通话交流同样并不广泛,甚至还没有 App Store 和应用生态的概念。之后的十年,iOS 和 Android 不断进化,再加上手机厂商和供应链技术的持续发展,智能手机才变成今天的样貌。
AR 眼镜也是。微软和 Magic Leap 倾向从上往下,在完整 AR 功能的产品中试图解决重量、性能发热和电池的矛盾。而包括谷歌和华为在内的其他厂商,则希望由下而上,先保证基本的佩戴使用,再从有限的功能和场景不断开拓,最终实现 AR 眼镜的理想形态。
题图来自 Nreal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