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行为相近,但是意义相反的成语:盲人摸象,以及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描述一个系统生态的时候,往往也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用户总数,搭载设备总数,典型场景,典型应用,能够去客观概述一个生态吗?
当这个生态叫鸿蒙,诞生不过三四载,并且与以往生态系统有着代际差异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把鸿蒙看成是一个手机系统,或者智能家居系统,甚至是一个缝合产品。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前提是,我们心中有豹的概念;盲人摸象则是由于盲人不知道什么是大象。
我们不妨,先窥一斑,再知全豹。
「进入 21 世纪,最伟大的企业是有生态的企业。」
余承东在去年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提出的观点,有点类似于《大腕》里的那句经典台词,「21 世纪,人才最贵」,都朗朗上口,但也都有相当的道理。
而出现在手机、平板和智能座舱里的 HarmonyOS,则是基于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的商用版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 Android 之于 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
OpenHarmony 在承接了鸿蒙的分布式灵活部署的特点,也反哺了鸿蒙生态,并同时也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赋能了包括消费电子在内的许多行业。
像是教育、政务、金融等等的传统领域,OpenHarmony 也在助力数字化转型。换言之,当其他生态系统还在试图寻找或建立一套跨行业、系统标准的时候,鸿蒙已经开始渗透到千行百业,并为其带来智能化升级。
于我们来说,基于 OpenHarmony 的各种终端,也会频繁的出现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而不仅存在于个人生活当中。
今年 7 月份大受好评的华为 Freebuds Pro 2,也是华为首款支持 Audio Vivid 空间音频的耳机。
相对于音质,空间音频也是许多科技巨头所倾注心血的领域,它也被认为是「元宇宙」的一则必不可少的技术。
像是苹果在几年前推出的「空间音频」,其实是基于杜比全景声技术做了耳机渲染和头动,严格来看并非自研。
而华为空间音频则跟杜比类似,从 Audio vivid 编码开始逐步攻克技术难题,且还融入了华为的 AI 能力,最终逐步落地。
在鸿蒙诞生之初,卡片式、大文件夹等交互方也是 HarmonyOS 中一个主要的特色,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华为提出了原子化服务与应用共享代码,无需重复开发。
新浪就将热搜等原子化服务与 app 共享代码,多个卡片的代码可以合成一个 app,不用再重复开发。
另外,由于鸿蒙的分布式的特点,多设备的无缝流转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能 wow 出来的最大特色,而对于开发者同样也 wow 的出来。
一次开发适配,app 则自然有了多设备体验,能够在手表、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流转。当你在手机里用携程做好旅途路书,上车后无缝流转到车机当中,借助 GPS 进行景点的播报与推荐。
不止于这些行业头部玩家,支付宝同样将会加入鸿蒙生态,也会针对性开发生活服务、智能位置以及车生活卡片等全场景,可谓是 all in。如此来说,留给微信的时间似乎不多了。
鸿蒙生态的布局,不仅针对于当下开发者,也把目光看向了远方。将鸿蒙生态的触手与教育相结合,在 K12 领域,提供了一个基于 OpenHarmony 开发的编程体验箱,而到了高校,也着重支持了鸿蒙生态方向的研究项目。
并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相关项目已经累计支持了 95 项,覆盖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 166 多所院校与 2 万多大学生。
总的来说,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开发者,鸿蒙实则与技术创新路线有些类似,都试图创造一个完整的链条,一个是开发者的成长链条,一个是开发者在鸿蒙之中创造的完整链条。
它们都是华为在健全和完善生态过程里,逐步组建的一张网络,也是大江大河流域当中,也能润泽一方的支流。虽然鸿蒙生态不过诞生四年,但每一届 HDC 的技术、开发套件以及针对开发者的激励,都愈发的复杂,可以说,华为对于生态的建设变得小心翼翼,逐步循序渐进。
去年,余承东说「鸿蒙成了」,指的是鸿蒙不再抽象,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生态的初步建立,正顺利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时隔一年,鸿蒙生态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小心翼翼的迈出了一小步,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实的一步。
生态的触手伸向了更多领域,夯实根基;继续丰富生态技术底座,带来更广阔的运用场景;与更多的生态「同行者」引领着产业的发展;着眼于未来,开启培养软件人才体系。
你可以说,一年之内,鸿蒙生态依然在丰富和充沛根基的建设,但也可以说是,鸿蒙生态正不断自我完善和增加深度,为厚积薄发而准备。
做大做强是当下或者未来几年鸿蒙生态的一贯目标,这需要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可能它的节奏不如前几年那般引人入胜,但对于着力建设一个成熟的生态来说,正面向千行百业的鸿蒙,今年仅仅是个开始。
花粉社群VIP加油站
猜你喜欢